第二次工業革命

第二次工業革命

1870年至1945年


也稱第二次科技革命,是指1870年至1945年的工業革命。其中西歐(包括英國、德國、法國、低地國家和丹麥)和美國以及1870年後的日本,工業得到飛速發展。第二次工業革命緊跟著18世紀末的第一次工業革命,並且從英國向西歐和北美蔓延。第二次工業革命以電力的大規模應用為代表,電燈的發明為標誌,用上了石油作為能源。



目次

1    工廠

2    科技

3    英國

4    比利時

5    美國

6    德國

7    著名人物

8    其他方面

9    另見

10    注釋

11    參考文獻

工廠

工廠將生產集中至單獨特定的區域,並受專家指導(而並非在家進行生產)。勞動分工使得技術或非技術勞動更具生產效率,使得工業中心的人口迅速增長。鋼鐵廠、鐵路、煤炭、紡織工廠等起著推動性作用。工業與科技的迅速發展刺激了更多產業的發展。就像第一次工業革命,第二次工業革命中支持人口增長,且許多政府(不包括英國)利用關稅來保護本國經濟。這兩次大範圍的革命影響如下: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工人階級開始受到關注;

人數眾多、逐漸有專業知識的中產階級的出現;

童工人數下降以及以消費者為基礎的物質文化的發展[1]。

到了1900年,美國占全球工業生產的24%,之後是英國(19%),德國(13%),俄國(9%)以及法國(7%)。歐美共占72%[2]。


科技

在第二次工業革命中,新技術的重要性,特別是電力、內燃發動機、新材料與物質(包括合金和化學品),以及如電報和無線電等通信技術。煉鋼的關鍵發明,比如「貝塞麥轉爐煉鋼法」和「西門子平爐」,都在1871年的前十年間出現。生產鋼鐵變得更便宜,使得蒸汽機運輸更加便宜和快捷。這次革命集中圍繞著鋼鐵、鐵路、電力和化學品的發展。


化學、電器、石油生產和鋼鐵行業等領域都有巨大的創新。具體的成就包括燃油蒸汽渦輪機和內燃驅動的船的出現,飛機的發展,汽車的實際商業化,消費品的大量生產,機械製冷和其他保鮮技術以及電話的發明[3] 。


鋁及合成纖維(19世紀20年代以前稱作「人造絲」)花了許多年來降低它們的價格和提高其品質。這是由專業科學家的貢獻才得以實現,通常體現在1914年以前個人的成就以及之後的商業研究實驗室。


英國

新的產品與服務措施的出現大大激增了國家貿易。蒸汽機的改進與低廉的鋼鐵使得傳統的船隻逐漸被速度更快的蒸汽船所替代,使得能讓更少的人來進行更多的貿易。化工業也進入了重要地位。英國在科技研究的資助趕上了美國與德國。


法拉第發現了電磁感應現象,他有關電磁旋轉裝置的發明成為後來馬達科技的基礎。貝塞麥轉爐煉鋼法是第一種低廉的大規模從生鐵製鋼的技術。此煉鋼法由其發明者亨利·貝塞麥命名,它的出現使得本需每英噸40英鎊的鋼鐵降到每英噸只要6至7英鎊,隨之大大提高了這一基礎原料的生產規模與速度。此煉鋼法也減少了勞工的需求。貝塞麥轉爐煉鋼法引入後,鋼鐵與熟鐵的價格也不相上下,大部分生產者轉而開始生產鋼鐵。廉價的鋼鐵使得大橋的建造和一些鐵路,高層建築和大型船隻的建造變為可能[4]。其他重要的鋼鐵產品(用平爐煉鋼法)造出的鋼纜,鋼線材和鋼板都足夠大,高壓鍋爐和高強鋼絲的生產可以滿足大機械所需。大量的鋼鐵可以用來建造更具力量的槍枝和車輛、坦克、裝甲戰車和海軍戰艦。鋼鐵也使建造用於水力發電和蒸汽發電巨型渦輪發動機變為可能。1884年,查理斯·帕森斯發明了蒸汽渦輪發動機,幾乎完全取代了往復式發動機,這是因為其更高的熱效率以及馬力荷重比[5]。因為渦輪的旋轉作用,特別適合用來驅動電力發動機,世界上80%的電力發電機是由蒸汽渦輪機驅動的。亨利·貝塞麥對煉鋼法的引入為大規模工業化鋪平了道路。


更複雜和高效率機械的發展,隨著大量生產技術(1910年後)使得商品大量出口,而費用卻明顯降低。因此,生產出的商品往往大過需求。英國的情況最為明顯,作為歐洲工業國先驅,長期受到1871~1896年間「大蕭條」(Long Depression)的嚴重影響,使得隨後的15年,受到巨大的經濟動盪。幾乎每個工業企業都受到長時期的衝擊。1873年後,產品的利用率和價格出現緊縮。


比利時

比利時提出鐵路對於加速第二次工業革命有著重要價值的模型。在1830年以後,當比利時擺脫荷蘭的統治成立新的國家時,決定開始刺激工業。它計劃和資助了貫穿大城市、港口和礦區的十字路系統,並且與鄰近國家相連。比利時因此成為此地區的鐵路樞紐。該系統緊緊圍繞著英國的鐵路線路建造,因此收益頗低,但為工業迅速發展而服務的基礎建設已經到位[6]。


美國


尼古拉·特斯拉

美國的鍍金時代是以重工業為基礎的。1869年「第一條貫穿大陸的鐵路」開通為標記,從美國東海岸到舊金山有連續6天的服務[7] 。


在鍍金時代,美國的製造業生產超過英國,成為世界領先[8]。1880年的鐵路長度跟1860年相比,增加了三倍,到了1920年又增加了三倍,在商業農業開拓了新領域,建造真正的全國市場並且使煤炭開採和鋼鐵生產繁盛。鐵路雄厚資本促進了華爾街金融市場整合。到了1900年,經濟集中發展已經擴展到大多數稱之為「托拉斯」的工廠和一些大公司,佔據了全國鋼鐵、石油、糖、肉類加工和農業機械的製造。第一家10億美元公司由金融家J·P·摩根於1901建立,叫做「美國鋼鐵公司」,其收購或合併了安德魯·卡耐基等人的企業[9]。


工業的機械化增加是鍍金時代研究如何更廉價生產產品的重要標標誌。弗雷德里克·溫斯洛·泰勒發現工人的工作效率,可以通過機械來減少操作,從而得到提高。他對機械的重新設計,使機器速度和工廠生產率提高,同時削弱了需要熟練勞工的需求。機械化使得非技術工人,只需由技術人員簡單指導下就可重複操作。無論是技術工人還是非熟練工人數量皆在增加[10]。工科院校的建立滿足了對專業知識的重要需求。他雇用18至21歲的年輕人,直到訓練成為機車工程師或列車長。在職業上為藍領與白領做好準備,從鐵路擴展到金融、從製造擴展到貿易。加上小企業的迅速增長,一個全新的中產階級正在增長,特別是在北部城市[11]。


美國在應用科學方面處於世界領先地位。從1860年至1890年,500,000件發明是過去70年的10倍。喬治·威斯汀豪斯發明鐵路空氣制動(使其更快更安全) 。威斯汀豪斯幫助尼古拉·特斯拉研發交流電的遠距離傳輸。西奧多·韋爾建立了美國電話電報公司。托馬斯·愛迪生發明了電燈(有爭議),他建立了奇異公司。約翰·戴維森·洛克菲勒建立了標準石油公司來合併石油工廠—— 在汽車需求石油之前,其一直生產煤油[9]。


在19世紀結束之際,工人經歷了「第二次工業革命」,其涉及大量生產,科學管理和管理技能的快速增長[12]。新技術對於年輕人來說很難掌握,使得(1890年至1930年)對於年齡在16歲以下的工人的需求急劇下降,從而導致高中學生人數的急速擴大。


德國


戈特利布·戴姆勒

在這段時期,德意志帝國與英國成為歐洲主要的工業國家。自從德國工業化後,它就模仿英國建造工廠,從而更加有效利用資金。德國比英國投入更多在科研,特別是化學、電機和電力方面。隨著1871年阿爾薩斯-洛林被德意志帝國吞併,其中法國一些工業基地也歸德意志帝國所有[13]。


到了1900年,德意志帝國的化工業靠染料主導全球市場。當時三個大公司:巴斯夫、拜耳和霍伊斯特公司五個較小的企業生產出了上百種染料。在1913年,這八間公司幾乎擁有全球90%的染料供應,且其80%主要銷往國外。這三家大公司還集成生產基本原料並且往化學其他領域擴展市場,比如醫藥、農業化學和電化學,其高層由受薪專業經理人作管理。德國染料公司被稱為世界第一間專業管理的工業企業[14]。當時的研究還有許多分支,比如從化學研究引伸出的製藥業[15]。



上一頁 下一頁